做開顱手術還能醒過來聊天?喚醒手術治癒患者7年癲癇

本文已影響1.82W人 

開顱手術中喚醒患者聊天,聽起來像是“腦洞大開”的科幻橋段,其實是神經外科中並不罕見的術中喚醒術。

做開顱手術還能醒過來聊天?喚醒手術治癒患者7年癲癇

做開顱手術還能醒過來?解讀神奇的術中喚醒

所謂術中喚醒,是指在切除病變前,將患者從麻醉狀態下喚醒,利用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腦重要功能區並探詢病變與功能區的關係,實施術中喚醒切除術,最大限度地保護功能區的同時儘可能切除腫瘤。

術中喚醒,可以幫助主刀醫生把握精準切除腫瘤的這個度,在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腦腫瘤。

爲什麼開顱手術需要患者清醒?因爲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功能區。

功能區控制人的語言、肢體運動等,長在了“功能區”的病竈,如果不能將其切除乾淨,療效會下降甚至會很快復發;如果不能精準的切除,可能會傷及正常腦組織,導致大腦功能損傷,使患者出現失語、偏癱。這就對手術的精準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致癇竈血管瘤,年輕小夥頻頻失語

剛開始的時候小朱每次癲癇發作,左後側頭部就會突然一陣疼痛。“這個時候,看到一個數字和文字,突然就不認識了(失認)。有時候,聽別人說話,簡單的一句話卻怎麼也不明白意思(失聽)。還沒想明白怎麼回事,1分鐘後,突然就失去了意識。自己醒來也不知道怎麼了,每個月差不多都會這樣1~2次。”小朱回憶起這些就覺得是在做夢,既真實又“玄幻”。

從2016年開始,小朱的病情出現加重。左側後頭部疼痛一來,10秒後立刻出現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續時間也達到10~20分鐘。”每次經歷都一樣,我都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就是覺得全身肌肉痠痛,言語不流利,需要休息好一段時間才能好轉”,小朱說,多年患病服用的多種抗癲癇口服藥物,效果也越來越差。

小朱家裏他的母親、舅舅都被診斷出患有海綿狀血管瘤,有反覆頭痛、頭暈,他的哥哥也有繼發性癲癇病史,並之後也被診斷出患有海綿狀血管瘤,還爲此做了手術治療。所以,眼看着小朱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的家人懷疑小朱跟他的哥哥一樣,因爲海綿狀血管瘤出現癲癇。爲他做了詳細的腦電圖、神經心理評估、頭部MRI和頭部PET-MRI檢查,確診小朱確實是海綿狀血管瘤及繼發性癲癇,並且血管瘤還伴有出血。

癲癇就是因爲在他左側顳葉的海綿狀血管瘤反覆出血導致血管瘤周邊的腦組織形成含鐵血黃素沉積帶,由此引起其癲癇發作,要想解除小朱的癲癇痛苦,就必須要手術把血管瘤切除,同時切除血管瘤導致的致癇竈。

難點:手術極易造成語言功能喪失

手術治療明確了,但是挑戰也隨之而來。原來,小朱的致癇病竈位於左腦顳中回後部,從臨牀症狀學及解剖學分析,致癇竈與患者感覺性語言中樞關係密切,手術稍有不慎將會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語言功能喪失。喪失語言能力,對於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24歲小夥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如何在保護患者語言的功能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致癇病竈,成爲該手術的難點和重點。手術難度陡然提升,一致認爲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精確定位功能區以及致癇竈和功能區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切除可能會損傷患者語言區的致癇竈時,我們首先將患者從全身麻醉狀態喚醒過來,使得患者在手術期間意識恢復,然後手術醫生一邊進行致癇竈的切除,臺下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醫生則在臺下持續與病人進行語言的溝通交流,若在切除病竈時候患者出現語言的卡頓和受阻,則提示切除的腦區有可能損傷語言功能,需要停止切除,最後患者重新進入全麻狀態。

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纔出現了宛如科幻大片的,開着“腦洞”對話的場面。最終,經過精心準備,在保證小朱語言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致癇竈,達到了最好的預後效果。

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小朱恢復良好,不僅頭痛、抽搐症狀完全消失,而且語言情況未受影響,無驚無險地達到了治癒癲癇的目的。

溫馨提示

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術中喚醒是一項新技術。通常的功能區病變切除手術,一方面難以完全切除病變導致複發率高,另一方面常破壞大腦功能區,使患者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等後遺症。

術中喚醒手術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新策略,關鍵技術是在切除病變前將患者從麻醉狀態下喚醒,利用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大腦重要功能區並探尋病變與功能區的關係,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邊監測邊切除”,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

這種技術對主刀醫生和麻醉醫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神經外科和麻醉科在術前做出非常完善的方案,在手術中還需要兩科醫生的默契配合,才能讓患者在既感覺不到疼痛,還能談笑風生,手術後還能不影響腦部功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