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本文已影響2.86W人 

目前,人們不僅對傳統文化的缺乏科學的理解和正確認識,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更爲突出。具體來說,

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過度埋頭於歷史,缺乏對當今傳統文化的關注。一些幼兒園簡單地把傳統文化教育和講歷史一樣,把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了歷史課。幼兒教師偏向於過多的時間介紹古代傑出人物,忽略了傳統節日、民俗、民間藝術等滲透。講歷史很重要,但脫離幼兒生活的現實,單方面宣傳歷史知識,只能引起傳統文化教育的背離。幼兒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他們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興趣遠遠超過對歷史事件的興趣。讓幼兒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多接觸傳統文化,不必泥於古今。

其次,偏重知識,不重視精神內涵的把握也是幼兒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一些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是傳統文化中知識的灌輸。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集中精力讓孩子掌握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學習民間技術,但不注意讓孩子掌握這些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折射的民族精神。實際上,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和民間技術只是傳統文化的毛皮,深層次的價值觀念、思想和行爲方式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另外,教師過於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不把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放在世界多種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客觀評價,避免傳統文化存在的缺陷,以幼兒教育爲出發點,重視知識,不理解,不承認,不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徵,精神個性和獨立人格。也有些家長盲目用傳統文化來作爲“家教”、“家規”的內容,其實全都是封建倫理那一套三綱五常和“詩書禮易”等儒家經典,這樣做是不恰當的,容易對孩子產生誤導,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爲與當前的社會生活脫節。甚至有些幼兒教育工作者只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模仿和簡單的繼承,忽視了創新。在組織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機械地利用歷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講,按慣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兒園、其他教師的做法,根本不考慮本地的文化資源和幼兒園的實際條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幼兒被動學習多,而讓幼兒主動創新少。現在有些地方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讓孩子們穿上古時候的衣服,讓老師穿上長衫。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了。難道穿着西裝革履,就不能講傳統文化了嗎?有些地方讓幼兒讀經,搖搖頭也沒必要。論語必須讀,但並非從兩三歲的孩子開始。兩三歲的孩子可以薰染。例如,孔子說三個人一定有我的老師,教育我們虛心向別人學習。孩子一聽就知道,如果讓孩子記住我一貫恕。小孩子能懂嗎?讓孩子受到澀古文的折磨,他們對繼續學習傳統文化感興趣嗎?因此,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過度使幼兒遵循文化傳統,不注意創新的做法,殺死幼兒創造潛力,影響幼兒文化創新意識的萌發。

許多幼兒園將傳統文化教育單獨列爲內容,不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育活動和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兒園則缺乏長遠目標,喜歡趕潮流,實行一陣風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時間社會上提倡民間藝術教育,如京劇,那麼就要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學習吊嗓子,等民間藝術教育這陣風颳過之後,就不再讓孩子學習或者乾脆改向別的方面了。

上述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誤解和錯誤做法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誤解孩子,所以幼兒教育相關人員和孩子的監護人應該以此爲鑑,引起充分的重視。

傳統的未死文化新生

傳統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民族最基本的傳統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由於社會的發展,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互補,在綜合創新中獲得新生。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繼承和發展的過程。

目前,文化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隨着互聯網的出現和運用越來越廣泛,信息傳播、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人們的流動性,在地球村時代,任何民族都不能簡單地生存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種形式下,傳統文化面臨着如何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問題。文化已經作爲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努力實現主流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兼容互補、綜合創新。教育作爲文化傳承、交流、融合、傳播、創造的主要途徑,自然承擔了時代賦予的發展文化的重任。作爲教育體系整體的初期幼兒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的有機構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畢竟傳統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需要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啓蒙的,在幼兒人格形成的初期,讓他們簡單地瞭解傳統文化、幫助他們喜歡上傳統文化、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獲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的幼兒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體驗到了不同文化的風情,這是件很有益的事情。然而,由於輿論導向、家庭生活方式及家長的價值取向、幼兒園的施教方式等原因,有的幼兒在體驗外來文化的種種不同之後,對本民族的文化變得冷漠,甚至瞧不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培養幼兒成爲未來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在這方面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在幼兒教育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活力的源泉和體現,是各國和民族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多樣化的文化,以漢文化爲中心,不斷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逐漸豐富發展。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是維持中華民族生存、延續的精神紐帶,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基礎,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重要載體,是普通人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傳統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民族最基本的傳統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傳統文化不是被外來文化所取代,而是因爲社會的發展而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互補。傳統要在綜合創新中獲得新生。比如,中國的書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作爲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項目,在寫作時強調精神貫注、氣勢飽滿、剛健、內外合一。讓幼兒瞭解甚至學習中國書法,可以激發幼兒對祖國文化傳統的熱愛,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增強幼兒冷靜的氣質,同時發展幼兒運動協調能力,使幼兒運動更加協調、靈活、準確,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幫助幼兒更加積極、積極、獨立,爲今後從事各項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領域也有很多文化寶物,如人本精神、憂患意識等,這些精神對我們有很深的影響,無論是人還是工作,都能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們必須一代。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得到發展和光明,我們的民族精神才能成爲新世紀人文精神的主導者和領導者,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的文化才能在新的人類歷史時代發出年輕華麗的光芒!

幼兒學習保持根本

傳統文化豐富幼兒知識,開闊幼兒視野,培養幼兒民族驕傲和愛祖國的感情。引導幼兒切實感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留住我們的民族傳統之根。

關於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許多有識之士已經發出呼籲。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領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生命力。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多次提出重視傳統文化,但由於存在許多因素,我國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沒有明顯發展,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幼教界,民間藝術教育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雖然現行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增加了一些關於優秀民間故事、民俗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容,但這些活動往往偏重於單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的渠道和方法也比較單一,忽略了環境教學和國外教學,與當前倡導的新課程理念等存在一定差距。挖掘豐富的兒童興趣、包含兒童真正的民間藝術、傳說等,將幼小的心根植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土壤中,有助於激發幼兒的民族驕傲,產生愛祖國的感情。

孔子曰“幼志於學”,今天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啓發:“學習、教育要趁早”。幼兒期是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階段,又是關鍵期。幼兒容易對接觸到的事物產生認同從而生髮情感的共鳴,如果幼兒耳聞目睹的是無處不在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事象”、“物象”,自然而然地會接受影響,並逐步上升爲一種民族的精神。遠離,拒絕醜陋的東西。幼兒期是成長髮育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時期,是個人未來發展的基礎階段,是爲人一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習慣、陶冶情操的重要時期。因此,幼兒教育是爲人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應該爲提高國民素質打下第一個基礎。因此,加強本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幼兒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所有幼兒教育人員的義務。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用新的教育觀和兒童觀來指導教育實踐,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