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黃芪

本文已影響1.09W人 

「導讀」炙黃芪,又稱炙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爲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鬚根幾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下面媽網百科將圍繞炙黃芪相關事宜來給您做一個詳細的介紹吧!
炙黃芪
炙黃芪是什麼

炙黃芪,本品爲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1、黃芪甲苷 取本品中粉約4g,精密稱定,照黃芪[含量測定]項

下的方法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黃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於0.030%。

2、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2g,精密稱定,照黃芪[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C22H22O10)不得少於0.020%。

性味歸經甘,溫。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一般與黨參等合併使用,

主要用於補氣之用。

貯藏條件: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加工概述:炙黃芪重在補氣昇陽,在黃芪的諸炮製品中應用最多,由於飲片的臨牀

需求量大,炮製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方法的改進、炮製溫度、炮製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傳統黃芪炮製以蜜炙爲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製較爲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報道認爲,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爲,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並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後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量好,色澤鮮豔,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黴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敗;先悶潤後炒炙所得製品,品質次於烘炙品。因此認爲,三法中以烘法爲優l真。關於炮製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爲,70V或80C烘製2小時,與傳統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爲,用蜜量爲30%、溫度10012、烘製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爲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爲最佳炮製條件。

上述研究,以蜜炙黃芪的外在質量和內在質量爲指標,探討了蜜炙黃芪的新工藝,這對於我們改進黃芪炮製工藝很有參考價值,《中國藥典》仍採用傳統制法,所以我們姑且遵《中國藥典》法而行。至於黃芪蜜炙工藝的改進與優化,尚待進一步研究。在蜜炙黃芪成品質量研究方面,學者重視內在質量的控制。如研究了蜜炙黃芪中黃芪甲苷(astragaloside)、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異花酮(ealy·cosin)、總磷脂等的含量,其中對黃芪甲苷含量的研究方法多種,結果可靠,可作爲控制黃芪內在質量標準的指標。

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炙黃芪其實就是黃芪的炮製加工品,其在黃芪的諸炮製品中應用最多,由於飲片的臨牀需求量大,炮製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方法的改進、炮製溫度、炮製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那麼炙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媽網百科就爲我們講解一下。

一般認爲,炙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作用。常被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狀的治療。

以上就是媽網百科爲我們帶來的相關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希望大家能夠適當的食用炙黃芪,適當的爲自己的身體進補。

炙黃芪的做法

傳統黃芪炮製以蜜炙爲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製較爲粗糙,勞動強度大。黃芪是平常百姓最常用的補品,有降壓、抗衰老的功效,很多名醫對它的功效與作用都很信任與推崇。那麼炙黃芪又有那些做法呢?下面媽網百科就爲我們講解一下。

1、將三黃雞洗淨,剁成塊;香蔥洗淨打結。

2、將雞塊涼水下鍋。

3、倒入料酒,大火進行焯制。

4、同時,在另一煲湯鍋內加適量涼水,用中小火加熱。

5、待到雞塊血沫完全析出,水滾,轉爲中小火。

6、在開水翻滾處(也就是冒水花的地方),將雞塊逐個用筷子夾出。這時,另一個湯鍋內的水也溫熱了,將雞塊放入。

7、將所有的雞塊都夾入到湯鍋內。

8、放入蔥結、薑片、當歸、黃芪。大火煮開之後轉小火一個小時。

9、將枸杞洗淨,放入。繼續燉五分鐘。

10、放入鹽,放入少許雞精調味即可。

炙黃芪和黃芪的區別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的是炙黃芪,那麼炙黃芪跟黃芪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媽網百科就爲我們講解一下。

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雖然是同一種物質,但是,他們的狀態卻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就好比水固、液、氣三種狀態的。因而狀態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功效的不一樣的。那麼,黃芪和炙黃芪有什麼區別嗎?

顧名思義,炙黃芪就是炒過的黃芪,炙黃芪,本品爲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然而,至於黃芪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可見,黃芪和炙黃芪在性狀上也是有一定的差異的。

生黃芪與炙黃芪的區別

生黃芪、炙黃芪兩者是不一樣的,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媽網百科詳細爲你分析。

1、生黃芪的名稱有非常之多,比如黃耆,棉芪,綿芪,綿黃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種類別,爲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生黃芪爲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託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炙黃芪是傳統黃芪炮製而成的,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製較爲粗糙,勞動強度大。炙黃芪,長於補氣生血,適於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祕,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炙黃芪重在補氣昇陽,在黃芪的諸炮製品中應用最多,由於飲片的臨牀需求量大,炮製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方法的改進、炮製溫度、炮製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炙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黃芪的種類衆多,多達2000於種。黃芪,又名黃耆,爲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藥用歷史達2000多年,黃芪成分複雜。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下面媽網百科就爲我們講解一下炙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無論從中醫治療,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

黃芪多糖有明顯的抗疲勞作用,能顯着延長氫化可的鬆耗竭小鼠的游泳時間和增加腎上腺素重量,對小鼠多種缺氧模型均具有顯着的耐受能力,可明顯減少全身性耗氧以及增加組織耐缺氧能力。黃芪多糖有明顯的耐低溫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虛損小鼠的抗生存時間明顯延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