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歲多可以教他如廁嗎 孩子自主如廁怎麼教

本文已影響1.49W人 

孩子的自主如廁的行爲怎麼教好,很多爸爸媽媽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不會上廁所,就教得很早,真的有必要這樣嗎,怎麼教孩子自己如廁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過早訓練的危害!

很多媽媽的對於寶寶能否自主如廁的壓力都來源於兩個字“攀比”。看着別人的寶寶可以不再使用紙尿褲,媽媽就急了,覺得1歲多以後還穿紙尿褲就是個“丟人”的事情,這是完全的輸在了起跑線啊.......於是各種方法開始“逼迫”寶寶儘早學會自主大小便。但寶寶生理髮育(膀胱、泌尿系統,尿道和肛門括約肌、中樞神經)不完善,不論你怎麼引導和訓練,或許發現都是徒勞一場,於是媽媽心急,責備、甚至責罵譏諷,寶寶茫然,委屈、害怕惶恐,對寶寶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寶寶可能會開始憋尿,頻繁尿褲子尿牀,情況越來越糟糕!寶寶的成長就像爬樓梯,每一步都至關重要,想要過早跨越,摔跤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孩子一歲多可以教他如廁嗎 孩子自主如廁怎麼教

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

那是不是應該一直穿着紙尿褲等待寶寶某天主動要求便尿呢?當然不是!如果完全不管,有的孩子還真有到4.5歲還不會自己上廁所的。

與其說“訓練”,不如說“引導”,更合理,而且這個引導,應該在一切條件成熟的基礎上適度去做。

一定要說個時間的話,一般來說,寶寶膀胱3歲左右發育成熟,3歲左右學會獨立如廁屬很正常,女孩會比男孩稍早一些。

但是2歲以後,就可以有意識的進行引導了,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急,還不到時候就耐心等待,平時多觀察。可以進行“如廁引導”的基礎應該是:

1、能聽懂大人指令:日常簡單的指令是可以聽懂的,比如吃飯、洗澡、洗手時會懂得配合,那麼才能明白如廁的指令,比如“脫褲子”,“坐馬桶”,不管是不是願意“聽從指令”,至少要能“聽得懂”,這是基礎。

2、有固定的排便規律:有固定的排便規律,說明寶寶膀胱和肛門括約肌已經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儲存屎尿,而不是一有壓力就“直噴而出”了,一般一歲半以內是沒辦法進行“如廁訓練”的,因爲孩子自己控制不了。

3、會表達“要尿尿”“要大便”的意願:如果想要拉屎拉尿了,會懂得先告訴大人,說明不僅括約肌有了一定的控制力,自己也有了排便意識,此時需要大人的協助,再引導就變的自然而然了。或者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從寶寶的表情、動作大人可以很清楚知道這是寶寶要排便了,也是不錯的時機。

4、能自己穿脫褲子:

5、會拉扯不舒服的紙尿褲;

6、能模仿大人上廁所的樣子,至少願意坐在馬桶上;

最好以上同時滿足,至少要能滿足1.2.3時,可以開始嘗試適度的引導了。

那些標題爲:“只用一個方法,讓寶寶一天就學會自主如廁”“七天完全脫掉紙尿褲”之類的文章,沒有啥意義,寶寶能不能脫掉紙尿褲,看的是寶寶自己的意願和如廁的生理條件。

條件成熟,也許半天就學會,條件不成熟,不管多牛的方法都不能讓寶寶“一天學會自主如廁”的!

孩子一歲多可以教他如廁嗎 孩子自主如廁怎麼教 第2張

如何引導的一些建議!

1、當寶寶能較好和你溝通,但是就不聽從“如廁”指令時

可以買一些有趣的如廁繪本,讀給寶寶聽,平時不斷重複“如果寶寶感覺肚子擠擠的,就是要尿尿了,尿尿先告訴媽媽哦”、“寶寶要拉臭臭了就去坐馬桶”之類的話;

說這些話最好語氣自然,不帶情緒和責任,讓寶寶慢慢接受需要自己如廁這件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寶寶如廁的器具,那就是馬桶了,準備一個可愛高顏值的馬桶,先讓寶寶願意坐馬桶,再讓寶寶建立起有“有便意了就坐馬桶”聯繫,如廁就能順利的多。

3、寶寶有“模仿”的天性

大人上廁所時,可讓寶寶在旁邊看,自己放慢動作,邊做動作邊解讀。

很多家長沒有過這樣的舉動,是覺得大小便是個非常隱私的事情,怎麼能有人在旁邊“觀摩”.......這多難爲情,多尷尬!

所以也請尊重寶寶的隱私,而不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讓寶寶脫掉褲子大小便,或者當着很多人的面責備寶寶爲什麼還不能自己大小便!育兒過程中,我們將太多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寶寶,卻從不考慮寶寶的感受,所以換位思考適用於任何關係!

4、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

先引導大便,再引導小便;先脫白天的紙尿褲,再脫晚上的紙尿褲。

5、做好受挫的心理準備

引導不順是很正常的,控制好情緒,永遠給寶寶鼓勵,即使尿褲子了,也用平常心對待,可以對寶寶說:“寶貝你尿到地板上啦,沒關係,我們來一起把它擦乾淨,媽媽希望下次寶寶可以提前告訴媽媽哦,媽媽帶你去找馬桶哦。”對於“如廁訓練”,原則是:“晚訓練比早訓練好”。

孩子一歲多可以教他如廁嗎 孩子自主如廁怎麼教 第3張

自主如廁是個需要尊重寶寶生理自然發育的過程,這不是可以拔苗助長的!我也沒有見誰家寶寶早脫掉紙尿褲就成了人中龍鳳,至於前面媽媽說紙尿褲用了不好,那可能你買到假貨了......或者自己護理不當!

陪伴寶寶成長我們總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這個過程中,大多時候需要克服障礙的並不是寶寶,而是我們!和媽媽們共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