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酸鹼性的決定權由“誰”定

本文已影響2.88W人 

實際生活中,人們在區分酸鹼性食物時,可能都以爲靠舌頭品嚐,以味覺來判定是酸味或澀味;或者用PH試紙,按理化特性看其顏色改變--變藍爲鹼性,變紅爲酸性;或以平常飲食之經驗來區分,如檸檬、李子、橘子、醋等屬酸性,柿子、小蘇打等因味澀而屬鹼性。其實食物的酸鹼性取決於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及含量多少而定。

食物酸鹼性的決定權由“誰”定

在食物化學研究中,可以將食物分爲“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分類的依據是按照食物燃燒(或高溫消化)後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而決定的。人類所需的礦物質中,與食物的酸鹼性有密切關係者有八種:鉀、鈉、鈣、鎂、鐵、磷、氯、硫。如果灰分中含有較多的硫、磷、氯元素,則溶於水後生成酸性溶液;而含鉀、鈉、鈣、鎂、鐵元素較多的灰分,溶於水後則生成鹼性溶液。這種研究主要是用來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測定食物中的礦物元素含量。食物灰分的測定也可以用來判斷穀類食物的加工精度。

一些營養醫學研究中,也採用這種方法來分類食物的酸鹼度,大部分動物性食物如魚、肉、蛋、貝類等因含豐富蛋白質,而蛋白質中磷、硫濃度高,故屬酸性食物;作爲人類主要能量來源的大多數穀類、部分堅果和豆類(如花生、碗豆、扁豆等),以及蔥、蒜、菌菇類因含有磷、硫元素也屬於酸性食物。而鹼性食物則包括大多數種類的蔬菜、水果、海藻類以及茶葉、葡萄酒等。換言之,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幾乎都是鹼性食品。

特別提示:健康人的血液pH值不會隨攝入食物的酸鹼度而改變

食物經過燃燒後只能留下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與食物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性質大不相同。人體攝入食物後,要經過消化、吸收以及各種複雜的代謝反應,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形成數千種中間產物和終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人體血液的酸鹼度是多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可能由食物燃燒後剩餘的幾種礦物元素來決定。雖然食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不斷產生酸性和鹼性物質,但人體在已經適應了的膳食條件下,體內有完整的體液緩衝系統和調節系統,以保障內環境的酸鹼平衡。

其中作用最大的是腎臟,它可以通過尿液來排掉多餘的有機酸,其次,呼吸也會幫助機體快速排出很多酸性成分,維持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恆定保持在7.35到7.45的範圍,呈弱鹼性,一般不會隨着攝入食物的不同而改變。如果血液的pH值發生了改變,此時人體一定是處在疾病狀態下,可能是消化器官、呼吸器官、腎臟發生了病變,或者是處於全身衰竭或惡病質狀態,醫學上稱爲代謝性酸/鹼中毒或呼吸性酸/鹼中毒,必須上醫院進行治療或搶救,而不是單靠調節飲食就可以解決的。

食物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膳食平衡

人類需要多種多樣的食物,各種食物均有其營養優勢,食物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搭配,問題的關鍵是能不能做到膳食平衡。

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有40多種,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各不相同,從幾微克到數百克,每種天然食物中營養成分的種類和數量也各不相同,必須由多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組成平衡膳食,即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素種類和數量既能滿足人體的需要而又不至於過量,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量比例適宜。

食物多樣,穀類爲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建議“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這些都是根據國內外近年的研究成果,爲改善中國居民營養狀況而提出的利國利民的膳食措施。食物蛋白質中含有的硫、磷等元素是細胞核中染色體組成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人體中許多酶的組成元素,如果將魚、禽、蛋和瘦肉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都歸到酸性食物而建議不吃或少吃,將會造成居民熱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或缺乏,導致兒童、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受阻,成年人的營養狀況無法保證,老年人對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將明顯下降。

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是因爲其能量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有對健康十分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並不是靠什麼鹼性的作用。

爲了下一代的茁壯成長,爲了減少成年人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請大家關注健康從關注自己的飲食開始,一定要做到營養合理、膳食平衡,提倡食物多樣,穀類爲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每天300至500克)、水果(每天200至400克)和薯類,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常吃適量的魚類、禽肉、蛋和瘦肉(葷菜的總量每天不超過200克),減少烹調用油量(每天不超過30克),膳食應清淡少鹽,並注意水的補充。

每天的食物品種最好能達到20到30種,選擇食物時應多考慮種類是否齊全,而不應過於關注食物的酸鹼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