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攀登者》1000字觀後感三篇 看完電影《攀登者》的1000字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1.53W人 

我們爲什麼要登山,因爲山就在那裏。珠穆朗瑪峯,884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國慶檔電影《攀登者》改編自真實歷史,講述的就是我國登山隊和珠穆朗瑪峯的故事。大家看完了觀後感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本站小編帶來:最新《攀登者》觀後感1000字三篇。

最新攀登者觀後感1000字一

最新《攀登者》1000字觀後感三篇 看完電影《攀登者》的1000字觀後感

上海電影人獻給祖國70華誕的電影《攀登者》是一部氣勢恢宏、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質匱乏年代裏,中國登山隊員實現首次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峯珠穆朗峯的壯舉本身蘊含了大量看點,極寒氣候、缺氧環境、險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構成阻擋主人公登頂的重重障礙,使得影片在呈現人與自然搏鬥的視覺奇觀之外也擁有飽滿的情節張力。

然而《攀登者》真正動人之處卻並非情節和畫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全片、蕩氣迴腸,讓我們走出影院仍激動不已。在筆者眼裏,或者說在《攀登者》這部影片裏,這種攀登者精神有豐富的。

所謂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種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 衆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峯被稱爲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峯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峯的高度爲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爲世界採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堅持不懈、久久爲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事實上,中國的兩次登頂珠峯都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的聲音。以影片中的方五洲(吳京飾)爲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即便在“”動盪的歲月裏,也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後,收到了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的召喚,完成了二次登頂的夙願。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在經歷了登頂失敗並承受截肢之痛後,幾十年不放棄,終於在暮年完成了全球第一例靠假肢登頂的壯舉。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甘爲人梯、甘於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 片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爲了協助隊友征服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一處讓英國登山家無功而返的天然屏障,毅然決定讓隊友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裏冒着生命危險搭起了人梯,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爲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了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此後,曲松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了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爲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則是因爲途中休息時把睡袋留給需要的隊友,自己在高寒的風雪中苦熬,纔不得不截肢的。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爲有這些甘爲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樑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團結一致、相互協作、共克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登山隊在國家條件艱苦的歲月裏能夠完成北坡登頂珠峯的壯舉,上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築道路、保障後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後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雖然最後登頂的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登山隊卻是由數百人組成。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作爲一位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爲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爲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登山運動員差。但爲了保障任務完成,無數幕後英雄都在默默奉獻着,因爲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浸透在共和國一代的血脈裏。

攀登者精神更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0年中國人的攀登珠峯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征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爲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爲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爲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纔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纔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爲功。因此,觀衆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爲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因此,在我們感謝包括香港電影人在內的電影工作者所付出的辛苦、讚許他們的藝術才華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電影《攀登者》的成功,首先在於這一歷史事件及其所體現的攀登者精神偉大而寶貴,同時得益於我們廣大觀衆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驕傲的中國人。

最新攀登者觀後感1000字二

最新《攀登者》1000字觀後感三篇 看完電影《攀登者》的1000字觀後感 第2張

《攀登者》電影的原型史實介紹,轉自鄧鉑鋆。 中國人首次攀登珠峯是在冷戰氣氛最緊張的年代,某人溜到了印度,印度自此藉機不斷干涉我國內政,對我國有領土野心。

中蘇決裂之後,面臨重大經濟困難的中國一個宣示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有能力憑藉自己的手段排除艱難的標誌。有關部門擠出寶貴的外匯採購重要物資並派專機運輸。爲了幫助登山隊節省路途上的體力,日喀則修築了一通向珠峯的現代意義上的行車公路(雖然很簡陋)。 登山活動並不太平。由於當地叛匪出沒,登山隊由一支150人的軍隊保衛,所有登山隊成員都攜帶防身,因爲登山行動前夕剛剛有一批解放軍的醫務人員遭到匪軍襲擊犧牲。登峯醞釀期間,中國正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 中國提出平分珠峯,尼泊爾嘲諷:“貴國都沒爬上去過,憑什麼分一半?”同時,從當年開始操作了六十年“猴戲”的印度一直對存在企圖,印度登山隊計劃攀登珠峯,宣示力量存在。 在新一輪中尼邊界談判前夕,聽聞印度登山隊即將取得成功的高層下令,“登山隊200人因爲傷病只剩下19人符合登頂條件不要緊,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爬上去”。

接到命令的時候,登山隊因爲接連的惡劣天氣和意外遭遇重創。多名衝頂種子選手受傷,2名隨行進行冰川研究和氣象觀測的青年科學家遇難。 根據天氣預報,下一次惡劣天氣將在2天后襲擊珠峯,一行人決定下撤。接到了衝頂命令之後,登山隊召開動員大會,紅旗下宣誓,選擇4名尚保有實力的選手組成突擊隊,衝頂珠峯。突擊隊隊長突發身體不適,不得不離隊,又一名沒有準備的後備隊員補上缺額。這位隊員本來是執行攝像任務的。爲了避免更多的犧牲,多名適應高山氣候的執行物資後援支持的藏胞隊員下撤,本來他們要跟隨登頂突擊隊前往海拔8200米處,幫助突擊隊搬運輜重。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判斷失誤,登頂4人攜帶物資明顯不足,並消耗了大量體力搬運物資。

攀登過程嚴重超時,物資消耗殆盡。在攻克障礙的過程中,隊員們不得不脫掉防寒靴,導致手腳嚴重凍傷、壞死。一位隊員甘當人梯,把隊友扛上障礙物,自己體力不支無法前進。另外三名隊員知道他可能犧牲在山路上,忍痛把他安置在避風處,並留下小隊攜帶的大部分食物和氧氣。這位隊員自認時日不多,沒有動用一丁點物資,寫下遺書靜靜等死。深夜,三名登山隊員氧氣耗盡。 他們決心“死也要死在山頂”,冒着風雪摸黑登頂。他們丟下了用盡的氧氣桶等負擔,但是仍然攜帶五星紅旗和一尊主席像。這是一場人類在嚴酷大自然面前註定失敗的不自量力。然而,三名隊員憑着頑強的精神力量,硬是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珠峯北坡、人類首次夜間攀登珠峯、人類首次連續14小時不攜帶氧氣登頂珠峯的奇蹟。到了山頂,精疲力盡的三人想到,“如果我們死在山上,世界上就沒人知道我們來過這裏”。

他們強打精神,留下了隨身攜帶的國旗和主席像,寫下了記錄登頂人員、登頂時間的字條,硬撐着下山。半路上,三人遇到了奇蹟恢復的隊友。 此時,登頂隊員已經24小時沒有進食了,靠吃雪解渴、壓飢,隊友節省下的食物和氧氣救了三人的命,四人相互攙扶下山,在暴風雪中返回營地,途中兩名隊員險些墜崖遇難。因爲暴風雪,印度登山隊鎩羽而歸。之後的邊界談判異常順利,中國得到了半邊珠峯。 這四位登頂英雄,分別是地質工作者王富洲、解放軍炊事員貢布(藏族,農奴逃亡參軍)、伐木工人屈銀華、消防隊員劉連滿。從普通的勞動者成長爲徵用人類第三極的勇士,他們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們原本平凡的命運,自從跟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就註定了他們的一生將抵達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最新攀登者觀後感1000字三

最新《攀登者》1000字觀後感三篇 看完電影《攀登者》的1000字觀後感 第3張

我們爲什麼要攀登珠峯?

1960年,中國正處在最艱難的時期(三年災荒),而就是在這一年,中國組建了一支登山隊,準備攀登珠穆朗瑪峯。國家爲什麼要在最困難的時期去登頂珠峯呢?要知道登頂珠峯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甚至要面臨着犧牲。

這與政治有着緊密的聯繫。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與尼泊爾進行邊界談判,商討珠穆朗瑪峯的歸屬權,而尼泊爾卻嘲諷:你們都沒登上過珠峯,憑什麼說它是你們的?要知道尼泊爾在1953年已成功登頂珠峯。

面對尼泊爾的挑釁,我們只能被迫啓動登頂珠峯計劃。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我們曾向蘇聯求助。1957年中蘇提出了1958年偵查,1959年試登,1960年登頂的計劃。但後來在籌備過程中,因中蘇關係惡化,蘇聯中斷了支援。沒了支援,但我國仍然決定,自己來登頂。

在1958年,印度也開始不斷干涉我國內政。1960年,我國人員在國外購買登山裝備時,得知印度也在暗中籌備登山計劃。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勢必會以此在邊界問題上宣傳造勢。這一消息傳回國內,當時的高層領導就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要先於印度登頂。

悲壯的成功

迫於形勢,一支登山隊很快組成了,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一共214人。然而每一次的攀登,都伴隨着受傷和犧牲。在6400米營地,蘭州大學學生髮生嚴重高原反應,搶救無效去世;在7300米來自北京大學氣象專業的學生因缺氧犧牲;在第三次行軍後,登山隊有超過40名隊員嚴重凍傷,有的凍掉了半截手指,嚴重的失去整條胳膊。等到最後要衝擊頂峯的時候,只剩下四人可以承擔任務。

最終便由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和貢布四人組成突擊隊(在《攀登者》電影中原型人物名稱作了改變),向珠峯頂峯發起挑戰。經過艱難的攀登,他們到達著名的“第二臺階”,這是登頂珠峯的最後一道關卡,但這是一段幾乎90度垂直的巖壁,而當時的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需要帶梯子。

面對這絕壁,他們只好採用“搭人梯”的方法,而這樣的話,就需要脫掉帶冰爪的登山靴才能踩在隊友肩上。屈銀華沒有猶豫,脫下鞋子只穿着毛襪踩着人梯向上爬,後來爲了更穩的攀登,他連襪子也脫掉了,因爲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中,他的腳很快被凍傷,失去知覺(在下山之後,腳趾和腳底做了切除)。

而劉連滿作爲人梯最下面的人,在將隊友屈銀華拖上去後,因體力耗費過度,無法繼續前行。其他三人把剩下的唯一的氧氣瓶留給了他,然後繼續衝頂。就這樣,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在沒有食物、沒有氧氣、及其寒冷的嚴酷條件下,憑藉頑強的意志,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三人成功登頂珠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峯。

再一次的悲壯

電影《攀登者》開頭就是講的1960年的這一次攀登。但這一次攀登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攝像機在攀登過程中不慎遺失),國際上並不承認我們登頂。甚至我們自己的學生也會質疑:我們當年究竟登沒登頂?

於是15年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重新組建,再一次挑戰登頂珠峯。這一次,他們不但要留下影像資料來證明自己,更要對珠峯重新進行測量。在這之前,珠峯的測量都是英國人和印度人完成,也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國測量員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峯。

這一次我們要自己測量珠峯的高度,並告訴世界,這座世界第一高峯叫做珠穆朗瑪峯。電影《攀登者》着重講的就是這次攀登。這次的攀登過程更加驚心動魄,充滿波折,但也更充滿人性。場面無法言語描述,希望大家能去電影院親身感受一下。

當年攀登珠峯時的困難除了親歷者,沒有人能感受,我們這代人更是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如果這部電影,能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那段歷史,那些犧牲。能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記住有那麼一羣人,曾爲國家尊嚴勇登高峯,這部電影就有意義。

最後說回電影本身,《攀登者》由吳京、張譯、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人主演。從演技來說沒得挑剔,都是實力派;從整體故事來說,劇情飽滿,也足夠吸引人;人物之間的情感戲也很有看頭,尤其吳京和張譯的對手戲。要說缺點,可能就是因爲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表達上有些用力,情節上也有點誇張。但總體來說,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以上就是最新《攀登者》觀後感1000字 看完電影《攀登者》的1000字觀後感。更多內容請繼續關注小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